互联网+大潮,影响了无数的行业。
先有实体店遭遇淘宝京东们的冲击,后有移动支付几乎消灭的现金,前有人工智能跃跃欲试颠覆专业领域的职业选手,后有网络集约化的服务能力平台。
好像是市场一遍哀鸿,但回头一看这些行业,原来本该如此。只是过去没有足够的技术、网络和能力,所以这些原本的行业并没有获得足够的优化。
互联网+,其实就是在面向顾客的场景中,找到了新的优化方案。
【“滴滴打车”,颠覆传统市场交易机制】
在交易信息不够充分的市场下,能力被闲置很正常。传统方式的出租车,因为信息不充分,所以效率不高。如果想要出租车高效率,那么供给量就不能太大。但供给量不足,用户自然就不方便了。
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供求调节是两难问题。传统经济学认为市场是“上帝无形的手”,只要有足够的时间、交易成本不太高,市场自然会调整到恰到好处的状态。
想起来美好,但实际上很难接受。因为前置的两个条件,体验实在太糟糕。
滴滴出行所做的事情,其实就是让信息更充分。当一旦供求关系能够形成、供求系统建立起来之后,这种机制就会不断地自我加强,终将形成浩浩汤汤之势。
最初的出租车许可,与其说是为安全考虑,不如说是“政府有形的手”在模拟调节市场。但是,倘若信息不够充分,这种协调必将徒劳。而一旦信息足够充分,“许可”会在市场选择中自然发生。
所以,滴滴出行做到了“有形的手”无法做到的事情。
【“滴滴打车”,无法复制的原因】
嘀嘀打车之后,又出现了无数的“嘀嘀”和“滴滴”。不过大部分都是昙花一现,一是市场需求不够强烈,二是市场规模不足以支撑,三是有不可突破的政府管制,四是现有技术或基础设施不够支撑需求,五是缺少足够的资本。
笔者观察了电梯物联网近十年,也参与了近十年。在嘀嘀打车的年代,就在思考:电梯维修保养,这个行当有可能也互联网+吗?
【智慧电梯倘若快速覆盖,“滴滴维保”即将到来】
市场需求看起来也不是问题。电梯维保企业的日子不太好过,价格涨不上去,用工成本却居高不下。更有恶性竞争、劣币驱逐良币。而且客户满意度也不好,供需两方都有诉求,也存在提升空间。
电梯维保从业人员良莠不齐。一个好的维保工程师,不仅能做正常的保养,关键能做好保养、让电梯的无故障时间更长。好的工程师不可多得,各类级别的工程师,搭配起来成本效益比和效率都更好。
这个市场是不是足够大?中国电梯数量截止2018年末680万台,维修保养从业人员约二三十万人,每年维保费用(不含零配件)约300亿元。假定一般三线城市市占率在千分之一,二线城市市占率百分之一,三线以上城市貌似市场足够。
电梯是特种设备,存在市场管制的问题,但政府只是监管特种设备的安全,并不是拒绝潜在的市场进入者。只不过要求按照标准,对电梯维保有一年四大二十小,一共二十四次维保的要求。最近这个要求松动了,开始探索“按需维保”,这条路终于通了。
网络技术早就不是问题了,但是电梯感知应用场景却一直有问题。直到奥远智慧电梯产品“黑匣子”推出之后,应用场景问题才真正解决(具体解决方案此处不赘述,请搜索奥远智慧电梯)。
基础设施方面,主要是电梯内覆盖网络信号。2G时代,电梯覆盖比较难,4G之后越来越好了。相信未来全国的5G大基建浪潮后,信号覆盖就更不是问题了。
最后,资本最不是问题。只要有足够的利润,钱就会闻着味道赶过来。互联网崛起之后,资本市场几乎只能看到网络和科技公司的光辉了。
以这五个角度来看,智慧电梯倘若能快速覆盖,“滴滴维保”真就不会太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