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基于电梯物联网技术的电梯按需维保工作新规,或将全面执行。奥远智慧电梯作为电梯物联网安全系统的创新研发企业对此做出了重点关注。5月,国家市场总局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改进电梯维护保养模式和调整电梯检验检测方式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据可靠消息,今年6月底,该“关于进一步做好改进电梯维护保养模式和调整电梯检验检测方式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就会正式颁布。结合该“指导意见”,奥远智慧电梯对电梯按需维保工作的相关问题,有如下看法:01、为什么要按需维保?国内规定的电梯维保周期是半个月,实际上电梯维保工作混乱,不按期维保的电梯非常普遍,有些电梯维保周期长达数月,甚至一年。由于电梯实际运行情况不同,对于运行频度较小的电梯,按期维保的电梯,往往会形成过度维保状态,过度维保不仅会导致过多的工作成本,还会对电梯的安全造成不利影响。欠缺维保和过度维保都是不合适的。当前电梯的维保内容,不论什么电梯,不论什么状态,都是一样的内容和要求,这显然不利于维保工作的质量,以及维保企业的服务效益。国内许多电梯(20%以上)故障率高,安全隐患大。国内维保人员人均维保电梯数量约为30部左右,而近邻日本,维保人员人均维保电梯数量约为120部。这些情况显然跟我们的定期维保制度和实际维保现状有关。总之,国内的电梯定期维保工作规范已经严重阻碍了国内电梯安全状态的提高,以及电梯维保工作的科学化和合理化。如果说电梯定期维保规范是基于安全监管技术不足,那么在当今信息技术(尤其是物联网技术)快速发展情况下,电梯按需维保必然会替代电梯定期维保。02、按需维保的条件?“指导意见”要求的电梯按需维保工作,前提是电梯保险,维保信息公示。维保信息公示是考虑公众的监督,电梯保险考虑的是后续结果。电梯按需维保,其实更需要具备的条件应该是电梯运行数据信息、维保工作监测信息,以及电梯安全状态信息。电梯运行数据信息,不仅是电梯运行时间信息,更应包括电梯运行的全部过程数据信息。维保工作监测信息不是维保人员的记录信息,而是维保工作过程实际被监测的数据信息。电梯安全状态信息,不仅是电梯的故障信息,更应包括电梯运行的所以异常数据,以及电梯安全的专业数据分析。03、如何确定电梯维保时间?“指导意见”要求的电梯按需维保工作周期,不能超过三个月。具体某部电梯,由于其实际运行的情况和安全状态不同,不应有确定不变的维保周期。按需维保就应该安装电梯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其具体的维保时间和维保工作内容。电梯维保时间,实际上应该与电梯的梯龄、电梯安全状态,以及电梯运行实际数据相关,需要专业的数据分析。不同的电梯,按需维保时间应该有所差异,即使是同一部电梯,也不应该每次维保工作的周期是确定不变的。04、如何确定维保工作内容?原来的电梯维保工作,按照半月维保、季度维保、半年维保和年度维保分几类确定统一的维保工作内容。“指导意见”的按需维保要求,在工作内容上有所开放。电梯维保工作内容,实际上应该考虑二个方面,一个是电梯厂商规定的设备和部件维护周期,尤其要依据电梯实际运行数据信息;另一个是电梯的实际问题情况,根据电梯运行时监测到的问题数据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查和维保工作。05、如何监管按需维保工作?电梯是特种设备,由政府有相关部门进行监管,“指导意见”明确要求相关部门对电梯按需维保、电梯检测、检验工作加强监管。对于电梯按需维保工作来说,政府的监管不仅要依靠信息公示和公众反馈,还需要通过高科技手段对电梯的按需维保工作进行有效监督和管理。如果不能有效监管,电梯维保工作必将出现更加混乱和虚假情况,电梯安全不能保障。政府对电梯按需维保监管,不仅需要公示信息系统平台,还需要基于电梯物联的监管服务平台,需要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电梯安全和电梯按需维保管理系统,以及其它管理和服务系统(如应急救援系统、电梯保险数据服务系统等)。06如何保障电梯的安全?按需维保是电梯安全相关的必要、合理的工作规则。基于物联网的电梯安全数据系统,不仅可以为电梯按需维保提供先进的、专业的技术支持,还可以对电梯安全监测和分析、电梯安全管理提供智能的数据应用和信息服务,可从电梯物联网信息技术和电梯运行管理层面保障电梯的运行安全。更多内容可浏览大连奥远电子的智慧电梯物联网官网。电梯物联网_智慧电梯_电梯监测
2019年5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特种设备局发出了一份名为《关于进一步做好改进电梯维护保养模式和调整电梯检验检测方式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的文件,立时在电梯行业内引发轩然大波。奥远智慧电梯作为电梯物联网解决方案的提供商、服务商和运营商,深入解读和学习了此征求意见稿。【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关心这个问题?】电梯维保问题,一直以来是各地特种设备监管部门头痛的事。究其根本,一是电梯管理的责权利和管用修分离,二是市场上维保公司劣币驱逐良币,三是缺少对维保品质监管的手段。鉴于这三个问题,监管部门不得已执行维保“规定时间、规定内容”的“双规”监管,虽然有效果,但也带来了极大的麻烦,甚至加剧了劣币驱逐良币。市场上之所以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其根本有二:一是乘客、业主和物业三方对电梯了解有限,无法判定什么时候电梯需要维保、什么样的维保是好维保;二是在“双规”监管下,维保公司执行力度不同,导致了合规的维保公司成本居高不下,缺乏价格竞争力,进而失去市场。上述的任何一项原本不是问题,但两项放在一起,就糟糕了。为应对这种窘境,市场上早有呼声要做“按需维保”。按理说,维保就应当“按需”,有病吃药嘛,没病何必呻吟?还真不是这样,试想,如果有病治病就好了,可是没病为什么还要体检呢?按需维保,说起不难,但电梯的特种设备特性和管、用、修分离,实际上执行起来并不容易。真实的情况是,等到电梯责任单位物业保修的时候,已经出现了故障,已经到达“需”的严重阶段。过去缺乏及时提出“需”的手段,所以难以按需维保。但近年来,物联网技术发展很快,通过技术手段已经能够完成“需”的感知,“按需维保”才有了可实施的基础。【奥远智慧电梯为电梯安全管理加码】奥远智慧电梯用八年多倾注于电梯安全管理的研发,历经六次迭代而来的拳头产品“奥远智慧电梯黑匣子”,可以十毫秒为单位监测电梯运行状态,及时发现电梯的故障征兆。奥远智慧电梯所拥有的“智慧电梯”专利技术,可根据电梯的历史大数据,预判电梯安全状态,实现电梯的“在线动态体检”,从而防患于未然。这次的征求意见稿,放开了按需维保的口子,给维保市场带来的巨大的变数,也给电梯物联网带来了市场机会。按需维保新规执行之后,智慧电梯将会成为维保企业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也将成为政策执行的支撑技术。过去“劣币”可以凭借弄虚作假而降低成本,但按需维保之后,大家又回到了同一起跑线。而且有了远程感知技术之后,就有可能逼迫“劣币”改邪归正,或者形成“良币驱逐劣币”态势。每一次技术的进步,都会带来新的市场机会、新的市场规则。这一次借由物联网技术的智慧电梯,将会带给电梯安全市场一次新的洗牌机会。相信随着新规的推行,智慧电梯必然大行其道,而劣币也将会自然而然被市场抛弃。奥远智慧电梯和大家一起拭目以待。
自从物联网概念诞生之后,电梯物联网就开始了探索之旅。究其原因,是因为尽管电梯有限速、缓冲、安全钳等等安全装置,但因为种种无法预估的危险,电梯貌似并不安全。 2010年前的移动网络没有这么发达,速度慢不说,在电梯轿厢中没有信号。所以最早的电梯物联网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用随行电缆解决通讯问题,二是用RFID解决电梯身份问题。 【随行电缆方式解决通讯问题】 随行电缆方式解决通讯问题,是原本电梯用于五方通话的思路。现在看起来似乎很传统,但当年是没办法的办法。这种方式,涉及电梯本身太多,已经越来越少了。 【用RFID解决电梯身份问题】 RFID方案,现在有些地方还在用于维保,不过更多被二维码代替了。其实这种方案只能说勉强和物联网沾点边吧,本质上就是电梯身份认证,也未必方便、便宜。 在这之后,接下来上场的是电梯主控板接口+WIFI模式。这种模式得益于电信运营商曾经想在写字楼中覆设城市WIFI。4G之后,运营商放弃了WIFI网络,这种方式当然也就终结了。 不过从感知方式上,从电梯主控板获得电梯状态数据的方式,仍然有人在研究。从主控板取数据,其实有很大隐患,让存量电梯没办法接入网络。因为电梯是特种设备,动了电梯主控板,责任谁担? 中国现存电梯厂还是好几百家,历史上存在过的就更多了。这其中大厂小厂都有,大厂电梯通常都是私有协议,小厂有不少已经不在了,想要从电梯主控板获得数据,其实不太可能。所以,最后从主控板感知的方式,只能是电梯厂商当仁不让的选择了。存量电梯依然没有办法。现在的电梯厂商,主要采用电梯主控板+移动网络(包括2G、4G、NBIOT等)。 与电梯主控板获得数据的方式同时代的另外一派,是用外挂的传感器获知数据。外挂传感器,完全不影响电梯原有的部件(除了需要电源之外),目前看这是存量电梯物联网领域公认的解决之道。 【外挂都是外挂,但在数据传输和感知方式上还有不同的选择。】 1、先说传输方式 4G初期的时候,当然首选4G。一则运营商推动,二则4G想象空间比较大,例如广告传输、前后台实时通讯等等。但是当时4G的费用很高,而且覆盖率确实也不行。 然后便是选择2G。2G的覆盖率非常高,不过数据传输速度很一般。如果只传输电梯运行状态数据还好,增值数据就很难了。 后来电信运营商又开始推NBIoT和LoRa,又多了选择。问题在于,都是窄带网,性能上未必好于2G网络,要命的是网络覆盖更低。况且,电梯本身有电源系统,窄带网就有点鸡肋了。目前看可用的还是2G/4G,然后就是举国畅想的5G,这基本上没啥争议了。 2、再说感知方式 既然不能从主控板“不劳而获”得到数据,那就只能辛苦一点去采集数据了。早期所采集的数据门类,是参照主控板的故障数据设计的。 电梯的故障数据很多,但总的来说,可以从少数数据中推导出来。少数数据,包括开关门、平层、断电、上下极限。上下极限有时候也可以省掉,用平层传感器计算而得。 不管用几个传感器采集数据,采集的其实就是电梯运行的实时状态数据。这种状态数据,当然越多越好,越多对电梯运行状况反馈得越准确。 但问题是,传感器越多,成本越高。传感器成本还不是问题,传感器的安装和维护成本,才是更大的成本。通常安装一部电梯,动辄两个人半天、一天,最终证明这条路走不通。 3、黑匣子的诞生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奥远智慧电梯历时三年的研发,发明了一种新的集成传感器,称作黑匣子,用一个代替了“N”个,让现场安装从两个人半天减少到一个人半小时,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事情并没有完。 从电梯物联网启动之初开始,大家的概念一直都停留在“电梯故障自动报警”上。物联网嘛,实时发现不就很好了吗?其实这本身就有问题。不是说自动报警不对,而是说报警之后将会如何处置? 电梯出故障了,如果是人在电梯中。无论从电梯内部的紧急呼叫,还是电话报警,无论110/119/120还是96333,大概都会有人管。 如果电梯无人状态,后台接到了自动报警,接下来会去维修吗?不会。而是由物业现场人员再去勘察是否有故障。其实自动报警,更准确地讲,是故障提醒。 单从报警的业务逻辑上看,前台就可以搞定,后台确实不太重要,大体上只是一些数据统计分析罢了。所以传统的物联网思路,主要研究电梯的连接,后台则是形式主义。 但是,倘若要能预测电梯的故障呢?事情当然就会大不一样。 飞机机械师海恩发明了一个“海恩法则”,被机械行业奉为圭臬。海恩法则说,一个重大事故之前有九十九个小故障,一个小故障之前有九百九十九个征兆。大体是说,机械故障可预测。电梯是机电一体化的设备,自然也符合海恩法则。理论上根据电梯一段时间的表现,是可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的运行状态的。这就需要大数据。 传统大数据通常只有那些高大上的公司拥有,比如电信、银行、BAT等等,一般人还真不敢说自己的数据很大。不过,物联网的数据真的很大。 【真正意义上的智慧电梯】 在电梯端安装了奥远智慧电梯的黑匣子之后,即可自动学习并记录电梯的正常运行参数。在持续监测电梯运行过程中,实时判断电梯的运行状态是否异常,并将运行状态数据异步传送到后台继续处理。 黑匣子每10毫秒采集一次数据、每两分钟上传一次数据,如果出现通讯故障则最长可以保存五天的数据。按照这个频度计算,即便是压缩再压缩,一部电梯每年产生的数据也有10G左右。想想中国的600多万部存量电梯,数据之巨大。 倘若对电梯运行状态数据持续监测,获得连续数据之后再对照历史分析,会看到什么?对,正如海恩法则,会看到故障征兆。如果在有征兆的时候,及时维保,就会预防故障发生。一切智慧,正源于此。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上工治未病。如果从电梯大数据弄清楚了规律模型,就会像扁鹊见蔡桓公一般,在“君有疾在腠理”的时候,“汤熨之所及”,电梯自然就安全了。故而防患于未然,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智慧电梯。 【电梯物联网之“端、管、云”】 第一个是端:感知方式。 用传感器或主控板,最终传感器胜出,进而奥远智慧电梯的电梯状态集成传感“黑匣子”独领风骚、且未见其后。主控板只是电梯厂智能电梯的一种选择。在这期间还有轿厢摄像头、安抚屏、呼叫器等等插曲,当然也都只是插曲。 第二个是管:传输方式。 随行电缆、WIFI或移动网络(当然移动网络中还有NBIOT/LoRa/2G/4G,未来的5G),移动网络胜出。2G/4G/5G均有机会,适配场景不同。 第三个是云:后台处理。 传统的分析报表仍然有价值,但远不止如此。趋势是基于电梯物联网的大数据故障预测和防范,乃至智慧预警、智慧维保。路还很长、事还很多。 除此之外,电梯物联网的发展过程中,因在商业模式上反复探索,也走过了很多弯路。还有电梯维保管理、应急指挥、保险精算等等。笔者将另文讲述。时至今日,很有很多东西,并无定论。电梯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到底归于何处,一切还是看市场的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