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是全国电梯保有量最多的城市之一,截至2020年底,北京市电梯总量达到63.5万台,其中住宅电梯占比超过80%。为了加强电梯安全监管,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北京市在电梯安全监察方面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和做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北京市于2003年制定了《北京市电梯安全监察办法》,并于2016年进行了修订,明确了电梯生产、使用、维保、检验、监管等各方的责任和义务,规范了电梯的安装、改造、维护、检验等工作流程,建立了电梯安全监察的制度和机制。 北京市实行市、区两级特种设备监管体制,建立了专业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电梯安全监管平台,实现了对电梯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北京市还建立了以“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为核心的工作机制,强化对电梯运行状况的日常监测和定期排查,及时发现和消除隐患。北京市建立了以“96333”为统一呼叫号码的电梯应急处置服务平台,实现了对困人救援的快速响应和协调指挥。 北京市于2018年开始实施了电梯检验改革试点,将检验与检测分离,充分发挥检测工作对电梯安全状况的诊断作用,优化配置检验检测资源,提高检验工作效率和质量。在2020年开展了电梯维保改革试点,推动电梯维保由固定周期、固定项目向按需维保转变,鼓励使用物联网等技术提升维保质量和效果。北京市还积极推动“全包维保”模式,在住宅领域培育专业化、规模化、长期化的电梯使用管理主体。 北京市充分发挥社会各方力量在电梯安全管理中的作用,鼓励电梯相关方投保电梯安全责任险,提高保险覆盖率;加强与消防等专业救援机构的联动协作,提升应急救援能力;加大对公众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加强对行业协会、社会组织、专家学者等的引导和支持,形成电梯安全社会治理的良好氛围。
电梯运行监控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电梯的运行状态、故障情况、维保情况等进行实时的监测、分析、管理和服务,以提高电梯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效率,满足政府监管和市场需求。 大连奥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的智慧电梯系统为电梯运行监控提供了一种创新的解决方案,其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保障乘梯安全:通过对电梯的实时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电梯的异常和故障,如冲顶、蹲底、超速、困人等,避免或减少事故的发生,保障乘客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通过对电梯的数据分析,可以预测电梯的故障趋势和风险等级,指导电梯的按需维保和改造,提前消除安全隐患。 提高维保效率:通过对电梯的智能管理,可以实现维保工单的自动生成、派发、接单、执行、确认等流程的自动化和标准化,提高维保人员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同时,通过对电梯的数据采集和存储,可以形成电梯的运行档案和维保记录,为维保决策和评估提供依据。 优化运行效能:通过对电梯的数据分析,可以评估电梯的运行性能和能耗情况,为电梯的节能优化提供参考。同时,通过对电梯的智能调度,可以根据乘客流量和需求,合理分配电梯的运行台数和方向,提高电梯的运行效率和乘客满意度。 实现信息化服务:奥远智慧电梯系统可以实现与政府监管平台的对接,配合政府更好地监管电梯安全运行,并及时报送相关数据和报告。同时,通过对电梯的信息化服务,可以实现与乘客、使用单位、维保单位等多方的沟通反馈,提升服务水平和品牌形象。
广州市是全国最早安装电梯的城市之一,也是电梯数量和密度较高的城市之一。截至2020年底,广州市电梯总量达到15.45万台,居全国第四位。为了加强电梯的安全监管和服务水平,广州市积极推进电梯物联网的应用和发展,目前已有多个电梯物联网项目在广州市落地或试点。 广州市电梯智慧监管试点:2021年2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批复同意广州市开展电梯智慧监管试点,旨在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实现对电梯的实时监测、远程诊断、智能预警、精准维保等功能,提升电梯安全运行水平和管理效率。该试点将涉及约1.5万台电梯,覆盖广州市11个区的政府机关、医院、学校、商场等公共场所。 大连奥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助力电梯物联网落地应用。通过在轿厢内部署智能监测终端设备-电梯黑匣子,无需外接传感器,实时监测电梯运行状况,并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 在手机APP和PC端实现维保工单的自动生成、派发、接单、执行、确认等流程的无纸化管理,并生成维保记录和报表。短信、电话、邮件等多种方式实现故障报警和应急呼叫,并支持在线救援和视频通话。通过大数据平台实现对电梯运行数据的统计分析、故障预警、安全评估等,并提供可视化的数据展示和报告输出。
电梯维保管理软件是指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实现电梯维保过程的数字化管理和服务,提高电梯维保的效率和质量,满足政府监管和市场需求。 市场需求: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电梯的安装数量和保有量不断增加,截至2020年底,我国电梯保有量已达到800万台,预计到2025年将超过1000万台。这意味着电梯维保的市场规模和服务需求也将持续扩大。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2020年我国电梯维保市场规模达到了600亿元,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900亿元。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电梯维保管理软件的使用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政策支持:为了加强电梯质量安全监管和服务水平,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推动电梯维保管理软件的应用和推广。 例如,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电梯质量安全工作的意见》,提出要推进电梯维保信息化建设,建立全国统一的电梯安全监管信息平台;2019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要求各地开展电梯无纸化维保试点工作,实现电梯维保数据的实时上传和共享;2020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改进电梯维护保养模式和调整电梯检验检测方式试点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推广按需维保、全包维保等新型维保模式,并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对电梯进行远程监测和智能分析。这些政策都为电梯维保管理软件的使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指导。 技术创新: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电梯维保管理软件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提供更多更好的功能和服务。通过手机APP、小程序、PC端等多种方式实现维保工单的自动生成、派发、接单、执行、确认等流程的智能化管理;通过扫码签到、手机签字、拍照上传等方式实现维保过程的规范化操作和记录;通过实时监控、数据分析、故障预警等方式实现对电梯运行状态的可视化监督和优化;通过与政府监管平台对接、与客户沟通反馈等方式实现数据的自动同步和服务的信息化。
电梯物联网+维保是指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实现电梯的智能化管理和服务,提高电梯的安全性、效率和附加值,同时改变传统的电梯维保模式,实现按需维保、全包维保等新型维保服务。电梯物联网+维保的实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给电梯安装物联网设备,如传感器、智能屏幕、AI摄像头、边缘网关等,实时采集电梯的运行状态、故障信息、乘客信息等数据,并通过无线通信协议(如NB-IoT、4G、2G、Wi-Fi等)将数据传输到云端平台。 第二步:在云端平台上,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对电梯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智能处理,实现电梯故障的预判和预警,优化电梯的调度策略和运行模式,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服务和互动功能。 第三步:通过网络平台或移动端应用,向维保单位和使用单位提供电梯的实时监控、远程控制、数据分析、报警通知等功能,实现对电梯的全方位管理和服务。 第四步:根据电梯的实际运行情况和维保需求,制定合理的维保计划和方案,实现按需维保或全包维保,提高维保效率和质量,降低维保成本和风险。 电梯物联网+维保可以实现对电梯的智能化管理和服务,为使用单位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